首頁 |
|
全國“最美職工”魏紅權:“超精密機械手”磨出工匠路 |
||
|
||
在2019年全國“最美職工”發布儀式現場,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機械加工公司鉗工魏紅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另外8名獲獎者和1個集體,共同接受了中宣部、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這一殊榮。 魏紅權在現場展示了一個幾厘米高的圓柱形金屬件,金屬件的一端像一面鏡子一樣,可以把人臉照得清清楚楚。事實上,這樣一件高精度的零件,是他沒有借用任何精密打磨儀器,完全通過自己的雙手來完成的。而這,正是有著“研磨大師”之稱的魏師傅的絕活。魏紅權在節目中說到:“無論技術發展到什么水平,都離不開手工操作這一重要的生產技術環節,機器只是人能力的一種延伸,它只能按照人給定的程序做重復的運動,但我們人可以通過不斷地創新和改進,這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 ▲魏紅權事跡短片 ▲發布儀式現場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在采訪中是這樣描述魏紅權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知得失,以史為鏡知興替。但是魏師傅手里拿著的這面‘鏡子’,折射出來的是千千萬萬中國工匠的責任心,還有每一個人心懷的那顆拳拳的報國之心。” “最美職工”致敬詞這樣說到:“為時代開山,你牽引著文明的腳步;為創新鋪路,你砸碎了思維的禁錮。挑戰不可能的,是孤勇,更是智慧;打開新世界的,是激情,更是堅韌。不耽于過往,不懾于開創。披荊斬棘,一路向前。這是大國的氣魄,強者的擔當。” 這個勞動節,魏紅權剛剛捧回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如今,他又獲得了2019年全國“最美職工”的榮譽稱號。 近日,《工人日報》記者來到武重集團,走進魏紅權的工作生活。 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車間廠房內,當記者見到研磨鉗工魏紅權時,他正彎腰弓步,均勻研磨一個高精度的零件。 “這很難嗎?不就是磨嗎?”同行的記者們,輪流上陣,隨手拿起魏紅權工作臺上半精加工的小零件,學魏紅權的樣子,先拿抹布把操作臺擦干凈,再倒少許藥水,開始使勁來回磨動……10分鐘過去了,記者們撕團棉花擦去零件上的油,卻模糊一片,完全不像魏紅權磨出的產品光滑如鏡面。 “你看我好像很輕松,實際上我全身都在用勁。機械設備加工目前仍無法達到一些零件精度要求,只有通過手工研磨來實現。”魏紅權說。 51歲的魏紅權,有著一雙神奇的“超精密機械手”—— 銑刨磨鉆、銼刮鋸斬,都是他的拿手絕活,特別是他的手工研磨功夫,更令人嘆為觀止。 沒有標尺,不用儀器,單憑手上的力道,他就能感知零部件尺寸的細微變化。一根主軸的設計精度要求達到頭發絲的十分之一,而魏紅權手工研磨的精度,卻達到0.001毫米,只有頭發絲直徑的七十分之一,這是數控機床都難以企及的精度。 魏紅權說,現在,機械設備加工仍無法達到精度要求,只有通過手工研磨來保證零件精度。精湛的手藝,得益于他17歲剛入行時的魔鬼訓練:直徑50毫米、厚度30毫米的金屬錠,用銼刀銼成邊長25毫米的等邊六邊形,每天銼8小時,3天才能完成1塊。整整1個月,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工作,最終10塊金屬錠,讓他完全掌握了鉗工工作的力道與手感。 由于長時間與金屬部件、工具、機油打交道,魏紅權的雙手變得傷痕累累。“手粗糙點是小事。”魏紅權說,“我師傅選徒弟的時候說我,個子雖然不高,但是四肢發達有力。你看我的手,一般人沒有我的手大。” 然而,正是憑借這雙“超精密機械手”的精細勞動,近年來,魏紅權獨創的研磨技術突破了機械加工瓶頸,創新性地解決了產品零件在精度控制中的難題,解決和攻克多項高、精、尖的生產難題,推動著產品的技術升級和質量提升。每年為企業節約制造成本上百萬元,創造經濟效益上千萬元。魏紅權由此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魏大師”。 1985年,魏紅權從技校畢業后進入武漢重型機床廠工作,師從全國勞動模范余維明。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為了練手藝,魏紅權經常是別人下班后,還留在車間苦練基本功。利用業余時間,他先后學會了車床、銑床、磨床等多種精密加工機床操作方法,掌握了較為全面的零件精加工技術。 魏紅權還先后參加了武重職業學校中級工、高級工培訓,目前已取得大專文憑。“到了一定階段,我就要通過書本提高自己,有些不懂的問題我就查資料,我對機械加工很感興趣,我家里這方面的書很多。在工作中首先要自己練、自己學,平時工作中積累,再實踐。” 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魏紅權就是這樣一個有心人。每次去其他企業參觀,魏紅權都特別注意觀察別人的加工方法,“我們把他們的加工方法借鑒過來,這也是一個學習過程。我認為關鍵還是在個人,師傅教你之后,最后歸根到底還是要你自己去領悟。” 在談到工匠精神時,魏紅權說:“工匠精神就是要追求完美,對自己的職業有執著追求。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堅守崗位,努力奮斗,在平凡的崗位上做最好的自己。” |
||
關閉窗口 |